咱们平时听家里老人说 “黄花闺女”,总默认这是形容未婚姑娘的词,但很少有人细想:为啥偏偏是 “黄花”?难道是随便找种黄色的花凑数?其实这里面藏着古代女子的化妆小心思,还有对 “贞洁” 的特殊讲究,甚至好多人都把 “黄花” 认错了,比如有人以为是梅花,有人以为是迎春花,今天咱们就一点点掰扯清楚。
1. 先搞清楚:“黄花” 到底是啥花?不是迎春也不是梅花!
首先得给 “黄花” 正个名 —— 它既不是春天开的迎春花,也不是冬天傲立的梅花,更不是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,而是咱们秋天常见的 “菊花”。为啥这么肯定?有史料能作证。
宋代有本专门记民俗的书叫《岁时广记》,里面明确写了:“宋时妇女喜用黄粉涂额,名‘黄花妆’,盖取菊花傲霜而洁之意。” 意思是宋朝的女子喜欢用黄色的粉末涂在额头上,这种妆容就叫 “黄花妆”,选黄色是因为菊花能顶着霜雪开花,干净又坚韧,所以特意借了菊花的寓意。
展开剩余82%可能有人会问:那之前不还有 “寿阳公主梅花妆” 的说法吗?确实,南朝宋的时候,寿阳公主睡觉落了朵梅花在额头上,印出的花纹特别好看,后来宫里人都学着画,这叫 “梅花妆”。但梅花是红色或白色的,和 “黄花妆” 的黄色完全不一样,而且梅花妆是不管已婚未婚都能画,可 “黄花妆” 不一样 —— 只有没出嫁的姑娘才会画,已婚妇女是绝对不碰的,这就给 “黄花” 和 “未婚” 绑上了第一重关系。
还有人可能疑惑:菊花有黄有白有红,为啥单说 “黄花”?这就得提古代对颜色的讲究了。在古人眼里,黄色是 “正色”,比其他颜色更显庄重,而且秋天的菊花凋谢后不会像其他花那样烂成一团,花瓣会慢慢干枯但颜色还在,这种 “耐得住寂寞、守得住本色” 的特质,特别符合当时对未婚女子 “贞洁” 的期待,所以 “黄花”(黄菊花)就成了专属象征。
2. 为啥偏偏选黄花?古代人眼里的 “花中君子”
搞清楚 “黄花” 是菊花后,又一个问题来了:古代花那么多,为啥非要用菊花来形容未婚女子?这就得从菊花在古人心里的地位说起了。
咱们都知道陶渊明写过 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从魏晋开始,菊花就成了 “君子之花”—— 它不跟春天的百花争艳,等到秋天万物凋零的时候才开,还能顶着霜雪不枯萎,这种 “不趋炎附势、坚守本心” 的特质,刚好和古代对未婚女子的要求对上了。当时社会觉得,未婚姑娘得像菊花一样,守住自己的 “贞洁”,不能随便跟人亲近,也不能被外界的诱惑影响,所以用 “黄花” 来比喻,既是赞美,也是一种道德期待。
还有个细节能说明问题:古代女子化妆,已婚的喜欢用胭脂水粉,颜色鲜艳,比如红色的胭脂涂嘴唇、画眉毛;但未婚姑娘就偏爱 “黄花妆”—— 用黄粉(有的是把菊花磨成粉,有的是用黄蘖树皮熬的汁)在额头点个小圆圈或者小花瓣的形状,颜色淡雅,不张扬。这种妆容上的区别,其实也是身份的区别:看到额头上有黄花妆的,就知道是还没出嫁的姑娘,得保持尊重;看到用浓艳胭脂的,基本就是已婚妇女了。
这里还有个反常识的点:很多人以为 “黄花闺女” 的 “黄花” 是指 “处女” 的贞操,其实最早的时候,它更多是指 “未婚女子的纯洁心性”,而不只是生理上的贞洁。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 “菊残犹有傲霜枝”,就是在夸菊花就算凋谢了,枝干还能顶着霜雪,这象征的是一种 “心性上的坚韧纯洁”,后来才慢慢和生理贞洁绑得更紧了。
3. “黄花闺女” 咋来的?从额头化妆到身份标签
“黄花” 和 “未婚女子” 的关联,不是一天形成的,而是从化妆习俗慢慢变成身份称呼的,这个过程花了好几百年。
最早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,只是宫里的女子偶尔会用黄粉化妆,那时候还不叫 “黄花妆”,也没和 “未婚” 挂钩。到了隋朝,科举制开始推行,社会风气变了,对女子的言行举止要求更严了,这时候有大户人家的小姐开始用菊花粉化妆,因为菊花 “洁身自好” 的寓意,刚好能体现自家姑娘的教养,这时候 “黄花妆” 才慢慢成了未婚小姐的专属妆容。
真正让 “黄花闺女” 这个称呼流行起来的,是宋朝。宋朝的时候,商品经济发达,市井文化热闹,老百姓的生活细节也多了起来。那时候不管是京城的大家闺秀,还是乡下的姑娘,都喜欢画 “黄花妆”—— 尤其是过节的时候,比如重阳节赏菊,姑娘们会摘新鲜的黄菊花,把花瓣捣成泥,和少量铅粉混合,涂在额头,有的还会用小模板印出梅花、兰花的形状,特别好看。
这时候,人们看到额头上画着黄花妆的姑娘,就会说 “那个黄花姑娘”,时间长了,“黄花姑娘” 就成了未婚女子的代称,再后来慢慢变成了 “黄花闺女”。而且宋朝的小说、话本里也开始出现这个词,比如《京本通俗小说》里就写过 “那玉香小姐,原是个黄花闺女,长得十分标致”,这说明当时这个称呼已经很普及了。
到了明清的时候,“黄花闺女” 的说法就更固定了,而且含义也更具体 —— 不仅指未婚,还强调 “贞洁”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,袭人跟宝玉发生关系后,虽然还没出嫁,但贾母就说她 “已经不是黄花闺女了”,可见那时候这个词已经和 “处女贞操” 紧密绑定了。不过要说明的是,这是当时的社会观念,不是咱们现在提倡的哈。
4. 现在还说 “黄花闺女”?这个称呼藏着的观念变了
现在咱们偶尔还会听到 “黄花闺女” 这个词,尤其是在一些农村或者老一辈的嘴里,但这个词的意思和背后的观念,已经跟古代不一样了。
古代说 “黄花闺女”,是把女子的 “贞洁” 和 “黄花” 的 “纯洁” 绑在一起,带有一定的道德要求,甚至有点束缚女性的意思 —— 好像未婚女子必须像菊花一样 “守贞”,不然就不是 “黄花闺女” 了。但现在再说这个词,更多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,指 “还没结婚的姑娘”,很少再强调 “贞洁” 了,甚至有时候年轻人听到这个词,还会觉得有点老派、有点好笑。
这背后其实是咱们对女性观念的变化:古代女性的价值往往和 “贞操” 挂钩,而现在女性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个人能力、性格、追求上,不管是不是 “黄花闺女”,都不影响女性的自我价值。比如现在没人会因为一个姑娘没结婚但有过恋爱经历,就说她 “不是黄花闺女”,更不会用这个来评判她的好坏,这就是社会的进步。
不过也有一些地方,老一辈还会用 “黄花闺女” 来形容未婚姑娘,这时候咱们也不用觉得反感,毕竟这是他们那个年代的说法,更多是一种习惯,不是故意要束缚谁。就像咱们现在说 “小姐姐”“小仙女” 一样,都是对女性的称呼,只是时代不一样,用词和含义也变了。
咱们聊了这么多,其实 “黄花闺女” 这个词,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呼,更是古代社会习俗、女性地位、道德观念的缩影 —— 从菊花的象征意义,到女子的化妆习俗,再到身份的标签,每一步都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和时代局限。
你们小时候听过 “黄花闺女” 这个说法吗?家里长辈是怎么跟你们解释的?或者你们还知道哪些跟古代女子有关的老称呼?评论区里聊聊呗~要是觉得这篇内容有意思在线配资炒股开户,也可以分享给家里的老人,说不定还能跟他们唠唠以前的故事呢!
发布于:广东省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